一、巨細胞包涵體病的癥狀是什么呢
多呈隱性感染或癥狀輕微,但少數患者臨床表現較為嚴重。圍生期感染的新生兒患者(其中部分可能系在宮內受染)可呈遷延性肺炎;兒童及成人患者可發生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癥狀體征類似于一般病毒性肝炎)。有的患者可表現為畏寒、發熱、咽痛、頭痛、身痛、血中出現變異淋巴細胞,可高達10%~20%,其臨床表現頗似于EB病毒感染所致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但嗜異性凝集試驗呈陰性,可資鑒別。據統計,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中,大約8%系因CMV感染所致。
對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的患者,CMV感染可導致嚴重的臨床表現。由于器官移植術受者常須接受免疫抑制處理,故CMV感染是器官移植術后嚴重并發癥的主要病因之一,如肝炎、潰瘍性胃腸道炎、肺炎等;有的可導致術后死亡,或被迫摘除已移植的器官。此類患者的CMV感染主要來源于供者(供體器官及移植手術所需的大量輸血中均可能潛伏有CMV感染),但亦可能系因患者原有CMV隱伏感染的激活,不過后者的病情可能較前者為輕。人巨細胞病毒病也常見于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HIV感染發病成為艾滋病患者后,則易形成全身播散性CMV感染,系艾滋病患者的一個重要死因。
二、巨細胞包涵體病的治療方法是什么呢
本病迄今尚無滿意的抗病毒治療藥物。阿昔洛韋對本病無效。更昔洛韋和膦甲酸鈉是兩種治療CMV感染的抗病毒藥物,已用于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術后合并CMV感染患者的治療,或器官移植術后的預防性用藥,不過臨床使用后的效果尚未臻理想。
更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衍生物,實驗室觀察可抑制巨細胞病毒DNA的合成。臨床試用于巨細胞病毒病患者的劑量為:緩慢靜脈滴注更昔洛韋2.5mg/kg體重,1次/8h,或5mg/kg體重,1次/12h,共2~3周。經初步觀察,此藥有一定近期療效,但停藥后病毒又可重新復制活躍,故需用藥維持數月,甚至數年;由于此藥有一定毒性,例如使白細胞、血小板數減少等,故而往往難以堅持長期使用。對阿昔洛韋過敏者亦禁用此藥。此外,臨床上已發現一些CMV毒株對更昔洛韋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耐藥性;而且,此藥對巨細胞病毒性肺炎無效。
膦甲酸鈉對巨細胞病毒DNA聚合酶和HIV病毒反轉錄酶均有抑制作用,故臨床試用于治療巨細胞病毒和HIV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
三、巨細胞包涵體病的檢查方法是什么呢
實驗室檢查:
較重患者可有白細胞數增高,血中出現變異淋巴細胞;嬰幼兒患者常伴貧血、血小板數減少;累及肝臟導致CMV肝炎的患者出現肝功能異常。
利用PCR技術進行CMV基因檢測,可提供病毒在患者體內存在的直接證據;其靈敏度很高,可在數小時內做出檢測報告,已成為臨床診斷CMV感染或帶毒狀態的重要手段;但須在經過技術認證合格的實驗醫學實驗室內進行,并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避免污染,嚴格控制反應條件,以排除PCR技術可能導致的假陽性反應。
采集患者尿液、唾液、血液或活檢組織標本接種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分離病毒可確診本病;不過,CMV生長緩慢,接種后4~6周始能觀察到培養細胞病變,不能用需要復雜的設備條件,故臨床上仍難以普遍推廣應用。
細胞涂片病理學檢查或活組織病理學檢查均可望查見特征性的巨細胞樣變細胞及胞核內嗜酸性包涵體,有助于本病的診斷,但其檢出率并不高,且不能僅以此作為確診的依據。若采用細胞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進行CMV抗原的檢測,可以提高陽性檢出率,而且能據此確診。
其他輔助檢查:
可使用免疫電鏡做病毒鑒定。
四、巨細胞包涵體病的病因是什么呢
CMV歸屬于人皰疹病毒科β亞科,具有明顯的宿主種屬特異性,是人皰疹病毒科中最大、結構也最復雜的病毒;CMV呈球形,直徑約為300nm,由雙層含脂糖蛋白外膜所包被;其基因組為230kb的線性雙鏈DNA分子,含有約200種蛋白質的編碼基因。CMV對外界抵抗力差,65℃加熱30min、紫外線照射5min、***等均可使之滅活,亦不耐酸。CMV只有一個血清型,常用ADl69作為代表株進行血清學檢測試驗。
巨細胞病毒可廣泛存在于受染患者全身各器官組織內,感染可直接導致受染宿主細胞損傷;此外,還可能通過免疫病理機制產生致病效應。
巨細胞病毒主要侵犯上皮細胞。全身各主要臟器(肺、肝、腦、腎、脾、心、腸),腺體(涎腺、性腺),及神經系統等均可受累。受染細胞變性,體積增大呈巨細胞化,然后崩解,導致局部壞死和炎癥。腦組織壞死后可以發生肉芽腫和鈣化。受染細胞發生巨細胞樣變后具有以下特點:細胞體積顯著腫大,達10~40 μm;胞核也變大,胞質則顯得相對較少,胞質及胞核內均可出現包涵體。胞核內可見嗜酸性包涵體,呈紅色,周圍繞以透亮暈環,與核膜分開,使其整個外觀狀似貓頭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