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虛火旺是什么癥狀
1、主癥:咽干口燥,心煩易怒,轟熱升火,舌質紅絳。
2、臨床表現:咽干口燥,轟熱升火,心煩易怒,舌質紅絳,脈細數。或夜寐多夢,心悸,舌碎,小便短赤(心火),或頭痛,面紅,目干澀痛,口苦大便干結,脈弦(肝火),或干咳少痰,痰中帶血(肺火),或骨蒸潮熱,顴紅升火,男子遺精,甚則陽強易舉,女子夢交(腎火)。各臟的火旺可以交叉出現。
3、午后潮熱,或夜間發(fā)熱,發(fā)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發(fā)熱,或骨蒸潮熱、心煩、少寐、多夢、顴紅、盜汗,體溫比常人高0.5攝氏度-1攝氏度,血熱;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尿少色黃,舌質干紅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或伴有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疼痛,伴頭昏,腰酸乏力等。
4陰虛內熱是由于體內陰液虧虛,水不制火所致的發(fā)熱證。癥見兩顴紅赤,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夜熱早涼,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二、陰虛火旺應該怎么調理
1、精神調養(yǎng):陰虛體質的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yǎng)神***。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適當到鄉(xiāng)村靜養(yǎng),遠離城市喧囂
2、環(huán)境調攝:陰虛體質的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干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3、飲食調養(yǎng):陰虛體質的人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于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4、起居睡眠:起居應有規(guī)律,居住環(huán)境宜安靜,睡前不要飲茶、鍛煉和玩游戲。可早睡早起,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時間。避免熬夜、劇烈運動和高溫酷暑下工作。宜節(jié)制房事。戒煙酒,防止熱毒傷陰。
5、體育鍛煉:只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練習,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動靜結合的傳統健身項目。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皮膚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
6、情志調攝:平時宜克制情緒,遇事要冷靜。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可以用練書法、下棋來怡情悅性,用旅游來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時多聽一些曲調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防止惱怒。
三、陰虛內熱食療法有哪些
獺肉:俗稱水狗肉。能補虛弱,并能養(yǎng)陰除虛熱,故凡陰虛體質或陰虛內熱骨蒸之人,食之頗宜。《醫(yī)林纂要》中即云:“獺肉益陰。”《本草圖經》也說它“主骨蒸熱勞”。獺肝也能養(yǎng)陰除蒸,所以,陰虛體質者,食之亦宜。
阿膠:性平,味甘,既能補血,又能滋陰。正如《本草綱目》所言:“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尤其是肺腎陰虛之人,食之尤宜。 海參 屬補陰食品,有滋腎益精、養(yǎng)血潤燥的作用。《本草求原》中就說它“潤五臟”。《隨息居飲食譜》也認為海參“滋陰”。故凡陰虛體質者食之頗宜。
鴨肉:性平,味甘咸,能滋陰養(yǎng)胃。《本草匯》說它“滋陰除蒸”。《隨息居飲食譜》稱它能“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養(yǎng)胃生津”。民間也認為鴨是最理想的清補之物,陰虛體質宜食之。
陰虛內熱可吃豬肉:性平,味甘咸,有滋陰和潤燥的作用。清代醫(yī)家王孟英說:“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止消渴。”《本草備要》亦載:“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澤皮膚。”所以也適宜陰虛體質者食用。
四、火旺陰虛體質有什么表現
1、形體消瘦
陰虛者胃火旺,能吃能喝,但代謝快,怎么吃也不胖,形體精悍,肌肉松弛。
2、心煩失眠
陰虛者內火攻心,常感覺胸口煩悶,情緒不穩(wěn)定,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容易驚棒失眠。
3、肌膚無華
缺乏皮膚水分,干燥和最低限度,膚色差,也容易生氣,往往生潰瘍,舌紅,經常便秘。
4、頭暈易累
體內津液少則養(yǎng)分疏松不暢,且皆為旺火消耗,從而導致體力衰弱、頭暈易累等癥。
5、手腳發(fā)熱
陰虛者體內火旺,導致“五心煩熱”體溫正常,但手心、腳心發(fā)熱,冬天也是如此。
6、其他癥狀
午后潮熱,或夜間發(fā)熱,發(fā)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發(fā)熱,或骨蒸潮熱,心煩,少寐,多夢,顴紅、盜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尿少色黃,舌質干紅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或伴有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疼痛,伴頭昏,腰酸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