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一、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莎翁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于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學把這種愛情中的人兒“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現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即,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這是有關愛情的一種“怪”現象。 認知失調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個頗具羅曼蒂克色彩的效應。當人們做出某種選擇時,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種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并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對象的喜歡。因此,人們在選擇戀愛對象時,由于人們對父母反對等戀愛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會使雙方的感情更牢固。當這種戀愛阻力不存在時,雙方卻有可能分開。經歷過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驗的愛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沖擊。當愛情的阻力消失時,也許曾經苦戀的兩個人反而失去了相愛的力量。
二、從眾心理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并付諸實行。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一“炒”,人們就易跟著 “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
三、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系產生積極效應,比如你對人誠懇,那么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我們看到某個明星在媒體上爆出一些丑聞時總是很驚訝,而事實上我們心中這個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銀幕或媒體上展現給我們的那圈“月暈”,它真實地人格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僅僅是推斷的。
四、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圣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么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五、刻板效應 所謂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于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沖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經商的等等。 刻板效應的表現多種多樣。比如,有的領導者認為愛挑毛病的人一定是“刺兒頭”,沉默寡言的人一定城府很深;活潑好動的人一定辦事毛糙,性格內向的人一定老實聽話;青年人單純幼稚、容易沖動,老年人經驗豐富、保守、穩重。此外,還有地域上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