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學校老師將小主人公的情況告訴了家長,家長也很憂心,但孩子依然在不知疲倦的用黑色繼續著涂鴉。
萬般無奈下,家長帶著孩子去了醫院,專家對孩子進行了會診,但終無所獲。孩子在接受封閉治療期間依然不停的用黑色筆做著涂鴉,所有人都在焦灼著。
直到有一天,老師在孩子的課桌里發現了拼圖,有些什么東西正在破繭而出。于此同時,醫院的也發現了孩子圖畫中的奧秘。
大人們在體育館里將孩子的所有畫過的畫紙,像做拼圖一樣拼到了一起。人們見證了奇跡的發生。
另所有人震撼的是,孩子畫的是一條巨大的鯨魚。
當大人們看到孩子充滿“無厘頭”的繪畫時,第一反應就是“信手涂鴉”或者是“畫的不像”,我們習慣用“像”或者“不像”來判斷孩子們的畫作,并以此來判斷孩子們繪畫的技術水平,這是成年人的評價標準,但這個標準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無太大關系。 其實,孩子的觀察力往往能去偽存真,然后再將事物經過想象力的再加工,通過畫筆呈現出來,這是成年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在孩子們看來,一個大圈加上幾個小圈圈即是一片云朵,一個小圓加兩個豎杠就是人物形象,幾個粗細不均的線條就可以是巍峨聳立的大山…… 有心理學家覺得,孩子們在5歲的創作性是最高的,幾乎能等同于繪畫巨匠。他們的繪畫內容也覺不是偶然、隨意的的行為,而是對現實的一種記憶恢復,只是表現出的形式,落實到紙筆上,不是我們習慣的事物狀態而已。 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少兒畫家班,卻不知道,很多從事兒童美術教育的人不懂得兒童的繪畫心理和兒童繪畫的規律,不懂得如何引 導孩子發展繪畫的天賦。把兒童潛在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扼殺在萌芽階段,致使兒童的藝術天賦得不到開發,而這樣的傷害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也是作為一個繪 畫心理教育老師的我所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