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歲寒三友的由來與意義: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遭權臣,被捕入獄。經王安石等人營救,始得從輕定罪,安置黃州管制。黃州即今湖北黃岡。作為“罪人”的蘇軾初到此地時,心情很苦悶。稍后,家眷來依,朋友來訪,蘇軾的心緒慢慢好轉,但生活上又發生了困難,便向黃州府討來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借以改善生活。這塊地,當地人喚作“東坡”,蘇軾便自取別號為“東坡居士”。蘇軾在東坡栽了稻、麥等到農作物,又筑園圍墻,造起房屋來。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畫上雪花;園子里,則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來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這房間起居睡臥,環顧側看處處是雪。當真天寒飄雪時,人跡難至,不覺得太冷清嗎?”蘇軾手指院內花木,爽朗大笑:“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為風聲和泉聲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枝葉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開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徐君猷聞言,對蘇軾以“三友”自勵,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肅然起敬,從此更留意對他的照顧了。以后,合成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圖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筑上。仁人志士對它的理解,是借此體現傲霜斗雪、鐵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則看重其長青不老、終冬不凋,引申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征。
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意思:訴盡了青松高潔耐寒的品格,也道盡它傲然決絕的風骨。 “青松挺且直”,風雪中的青松有一種凜然的浩氣,它沉淀了歲月飛揚的熱情,象征著陳毅磊落的胸襟,那種雄氣蓬勃的張力,與世抗衡的凌厲,令人刻骨驚心,肅然起敬 . 本詩寫于新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期,有托物言志的意思。 中心思想 : 贊頌了人的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和那個特定時代的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堅強的精神。 簡介: 《青松》一題,是《冬夜雜詠》中的首篇。《冬夜雜詠》:這一組詩最初發表于《詩刊》1962年第一期上。共12題19首,這里選其中一首。發表時有小序云:一九六0年冬夜大雪,長夜不寐。起坐寫小詩若干段,寄興無端,幾乎零亂。迄今事滿一年,不復詮次。送登詩刊,以博讀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記。詮次,選擇、歸類及排列的意思。粲,形容笑的樣子。仲弘,是陳毅的字。作者借物詠懷,表面寫松,其實寫人。寫人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寫那個特定時代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的精神。作者寫松是把它放在一個嚴酷的環境中,一個近乎劍拔弩張的氣氛中,我們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爭。我們似乎像松一樣承受壓迫,又像松一樣挺直起來。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為充溢其中的豪氣激蕩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來。在壓與挺的抗爭中,我們似乎同時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滌蕩,因為在這種抗爭中,展現了那個時代飛揚凌厲的熱情,展現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讀這首詩,總讓人想起陳總的形象。想起那剛毅的面孔。勃發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剛直不阿、任何時候也不肯向惡勢力低頭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詩句充溢著一種帝王之氣,那么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詩句也只有剛傲沉毅、滿懷將帥氣度的陳毅能夠寫出來!也許作者在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寫個人。冬夜大雪,作者輾轉難眠。1960年那是全國人民都在經受考驗的時期。特大的自然災害,黨的工作失誤,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背信棄義,帝修聯合,正使中國內外交困。正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時候,作者作為國內領導人,胸懷的是祖國的命運,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慮的是決不能喪失民族氣節,不能喪失原則和立場,向各種勢力妥協。而這時,全國人民正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迎接困難,戰勝困難,頂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義的逆流。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對我們的黨和人民,對雄氣勃發的時代精神的盛贊。也許正是作者人格和時代精神相互融合,內外互動,共同投射在青松這個特定的象喻上,才使這首詩有一股凜然大氣,讀來令人感動。
翠竹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征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漢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于熱帶、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中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
冬梅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不僅是清雅俊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歷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有關梅的傳說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國流傳深遠,應用極廣。它象征著鐵骨錚錚,不屈不饒,幸福吉祥。敢斗霜雪,疏放冷艷的梅花,在儒家正繞觀念涂抹下,成為高潔守道的凜然君子,不畏嚴寒剛毅雄杰,驚頑起懦的勇猛斗士。毛澤東《詠梅》一詞更是把這種精神提高到一新的時代高度。滿身清氣,屹立于嚴寒里;堅貞不屈,傲視風雪;獨立,奮進,不依附于他物,正是中華民族氣魄之根本,節氣之象征,無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巨大的 社會影響力。 梅也是幸福吉祥物。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綻開五瓣,象征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有梅開五福之說。喜鵲在梅枝上歡悅鳴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由竹梅和兩雙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梅花還吸引了古今無數的詩人畫家,或詠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傳下來的詩畫之多,遠非其他花卉所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