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于《論語·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中的“三”其實是“參”字,全文當作“參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參照別人的言行,必然能找到自己可以師法之處,比自己好的方面,就學習過來,不好的方面,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于《論語·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 古代鈔本的《論語》 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稱“四書”。
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