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
《告子》是《孟子》書中的篇目,分上、下兩篇。"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就出自《孟子·告子下》。
《告子》是《孟子》書中的篇目,分上、下兩篇。孟子與告子都是戰國時人,孟子持性善論(人生來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惡說(即人生下來本無所謂善惡),《告子》以兩人的論辯開頭,集中闡述了孟子關于人性、道德及其相關理論。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孟子·告子下》【十五】,全文內容如下:
孟子曰:“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意思是: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而受用,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舉薦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士兵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提拔,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臨到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后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