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 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qū)<覍W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
關(guān)于李白之死,世間流傳著三個版本,一是自然病故;二是飲酒過度而死;三是喝醉了落水而死。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遷居四川江油。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于唐玄宗,待詔翰林。后漫游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
李白去世的時候六十二歲,關(guān)于李白之死,世間流傳著這樣三個版本,一是自然病故;二是飲酒過度而死;三是喝醉了被水淹死的。歷史上李白是在流放夜郎回來后不久去世的,不管死因為何,他的死,跟他后半生所遭遇的磨難不無關(guān)系。
李白是病死。 有人說,李白是自然死亡,當是李白患有膿胸癥。一年后,李白在當涂養(yǎng)病,膿胸癥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于當涂。 也有人說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溺死的說法古已
《舊唐書》中記載李白是飲酒過度,最后醉死在了宣城。這種觀點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畢竟李白一生嗜酒如命,世人都稱他是謫仙下凡,而李白的詩歌中也是離不開酒這一種意象。
關(guān)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傮w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qū)<覍W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
也有說法認為李白是年近垂暮,自然生病而亡。歷史資料中這樣記載,稱李白六十一歲了,還想要建功立業(yè),上陣殺敵,但是因為重病沉珂,不得不中途折返,最后病逝于友人家中。
( 關(guān)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傮w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
而關(guān)于李白之死的第三種說法,比較常見于民間傳說中。這種說法認為李白是在江上觀月的時候喝醉了酒,想要跳到水中捉月亮,結(jié)果被江水給淹死了。
這很難說。據(jù)部分學者考證,李白是自然死亡,持這一觀點的就有已故的啟功先生。不過,明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李白喝醉了,想把河里月亮撈起來,失足跌落而死。這就是太白撈月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李白是怎么死的?
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 年),李白貧病交困,到安徽南部的當涂,投靠
在那兒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這顆詩壇上的一代巨星
隕落了,享年僅六十有二。關(guān)于李白之死,后人有多種說法,但歸結(jié)起來不
外乎兩種。其一認為是死于“腐脅疾”,即病卒說;其一認為是死于“攬月
落水”,即溺水說。
說李白是病卒的,最早見于李陽冰為李白詩結(jié)集寫的《草堂集序》,以
后的碑碣著述多持此說。范傳正寫的《墓銘》,說“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
寧審乎壽終百年”。李白嗜酒成性,特別到了晚年,“狂飲”更是他生活中
的一大特征,所以醉而致疾致命的可能極大。晚唐詩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詩》
(《七愛詩》之一)
也說“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這就明確無誤他說李白因醉得疾,
他的靈魂是帶著醉意*的。郭沫若以他諳于醫(yī)道的口吻說,李白61 歲曾游
金陵,往來于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李白曾決計從軍,行至
金陵發(fā)病,半途而返。此為“腐脅疾”之初期,估計當為膿胸癥,又說,他
62 歲在當涂養(yǎng)病。膿胸癥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為“腐脅疾”。十一月卒
于當涂。
說李白是溺死的,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李白著宮錦袍,游
采石江中,做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彼未檫~《容齋
五筆》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在前面冠以“世俗言”三字。所謂“世俗言”
者,就是說它是民間的一種出于美好的想象而產(chǎn)生的傳說。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富有浪漫氣息的民間傳說的出現(xiàn),并不是在王定?;蚝檫~的記述之時;
而是在李白去世不久的時候就已廣為流傳了。到了元代,王伯成編《李太白
流夜郎》雜劇,其中有白入水中,為龍王所迎去之說。雖然藝術(shù)不等于現(xiàn)實,
但對李白的死因,更釉上了一層奪目的神奇色彩。
那么作為正史的《舊唐書》和《新唐書》是怎么說的呢?它們在提到李
白之死時,都只是簡單地一筆帶過,并沒有明確肯定他的死因。既沒有說是
“腐脅疾”致死,也沒有說“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杜f唐書》上說他是
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的,這也許正可以用來證明“醉死此江邊”(唐代項斯
《經(jīng)李白墓》句)的傳說是有幾分可靠的。所以清代王琦對此有段評論:“豈
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fā)新意耶?”
這就是說“病”和“溺”兩者或許都有可能。
李白一生,流離坎坷,經(jīng)歷奇瑰。愛酒、愛月、愛狂、愛做視權(quán)貴。他
才氣橫溢,卻命運多舛!到了晚年窮極悲苦又不甘寂寞,時時喟嘆自己憤懣
的一生。雖胸懷大鵬之志,而命運之神為其安排的卻是“中天摧兮力不濟”
的不堪,“白發(fā)三千丈”之憂煩;沒奈何,竟日呼酒買醉,可惜“舉杯消愁
愁更愁”。心,越來越惱;酒,越喝越多。大量的酒精已經(jīng)侵蝕、損害著他
的肌體,而他還兀自舉杯澆愁,直至病入膏盲而不可救藥。從而推論其死因。
他族叔李陽冰的話應(yīng)該是可信的。李白在去世前曾賦《臨終歌》一曲,浩嘆
一生壯志未酬的悲*。如是悲歌一曲,豈臨終遺言乎?
所以,劉大杰以文學史家無可置疑的筆觸寫道:“(李白)六十二歲,
以腐脅疾死于當涂..說他入水捉月而死,那是不可信的?!彼^李白之死
的“謎”,似乎并不存在。
然而,有人認為稗官野史之言,也并不是純屬毫無價值的無稽之談。李
白一生浪跡江湖,熱愛自然。他的詩,有許多是寫月的。詩人把美麗的月亮
看成是高尚皎潔的象征。他的詩,又有許多是寫酒的。詩人把美酒看成是自
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他舉杯望明月,俯首看現(xiàn)實:創(chuàng)痛巨深,
貧病交加,一切美好向往都一一幻滅了。一個傲岸不羈,竟欲馳騁于天地之
外的人,竟落到如此潦倒的田地,那是不堪忍受的。嚴酷的現(xiàn)實,*得他幾
乎要發(fā)狂了。詩人在《笑歌行》和《悲歌行》里,十分清楚地描繪出了自己
哭哭笑笑的狂態(tài)。一個處于半瘋狂狀態(tài)的人,“醉而落水”反倒更能博得人
們的同情。
安旗對李白的死,有一段極為精彩的摹擬式的描繪:“夜,已深了;人,
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時,
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
散作萬點銀光。多么美麗!多么光明!多么誘人!‘我追求了一生光明,原
來在這里!’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
撲去..只聽得船夫一聲驚呼,詩人已沒入萬頃波濤。船夫恍惚看見,剛才
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
去了?!憋@然,作為當代學者、富有詩人氣質(zhì)的安旗,他是寧肯相信這位“天
上謫仙人”是跨鯨背而仙游羽化的。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1665517.html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李白是怎么死的?
李白之死有兩種說法,一是病逝,一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
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為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jù)《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寫下《早發(fā)白帝城》。晚年投奔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說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發(fā)疾病而死(見皮日休《李翰林詩》)。也有說是單純的喝酒猝死(見《舊唐書》)。也有說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這種說法古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李白是怎么死的
關(guān)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qū)<覍W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jié)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白是怎么死的??
唐代詩壇巨星李白,于寶應(yīng)元年(762)離開人間,卒于今安徽當涂,享年六十二歲。然而,李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李白族叔、當涂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志序》云:“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比ダ畎讱{時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游至此,以疾終,因葬于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惫糯墨I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稊①浗栐钻懻{(diào)》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顿泟⒍际贰酚小案哒劃M四座,一日傾千觴”?!队栣瘎滓妼ぞ驮で駥葡啻栽娨娬小酚小伴_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lián)系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云:“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币布粗赋?,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現(xiàn)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fā),從醫(y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游金陵,往來于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fā)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癥。一年后,李白在當涂養(yǎng)病,膿胸癥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于當涂。
李白愛酒,也愛月、愛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掛起鉤來,這便產(chǎn)生了富有浪漫氣息的“溺死說”。五代時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贝撕?,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曰:“(李)白晚節(jié)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痹3奢嫛渡徧迷娫挕芬舱f:“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jīng)采石渡題詩吊李白:‘*金鑾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里流?!K軾見之,疑唐人所作,嘆賞不置?!蹦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陳善《捫虱新話》記道:“坡(蘇東坡)又嘗贈潘谷詩云:‘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可見,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溺死的說法古已有之,流傳廣泛。
當代富有詩人氣質(zhì)的學者安旗在《李白縱橫探》一書中,神奇美妙地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寫道:“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么美麗!多么光明!多么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夫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的確,多少年來人們寧肯相信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唐代大詩人,是跨鯨背仙游羽化而去的。
看來,李白的死因與醉酒有關(guān),那么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溺死的呢?清人王琦云:“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fā)新意耶?”也就是說,兩種可能性都難以排除。再看唐代項斯《經(jīng)李白墓》“醉死此江邊”句,以及正史《舊唐書·李白傳》的記載:“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彼坪跻庠谄渲辛?。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09/12297858.html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李白是怎么死
關(guān)于李白“捉月”傳說——兼及臨終傳說的傳記意義
(一)引言
李白晚年在長江采石磯醉酒入水捉月沉溺而死——這一傳說已成為李白詩風和人品的象征而廣泛流傳于世。
在一般中國詩人中,可以說李白是傳說最多的一人,“捉月”傳說只就其描繪了詩人一生中臨終場面這點而言,也已具有獨特的傳記方面的意義。本文擬就“捉月”這一傳說的形成、流傳以及對李白詩歌與生平傳記具有怎樣意義,從而占據(jù)什么位置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并且與杜甫和李賀臨終傳說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其相互間不同等一系列問題;通過不同的臨終傳說差異之處的比較,“捉月”這一傳說所體現(xiàn)的文學史性格特征也就更為明確。
?。ǘ╆P(guān)于“捉月”傳說的文獻再確認
現(xiàn)今流行有關(guān)捉月著述,大都以五代王定?!短妻浴窞樽钤?。但清王琦〔(1)〕《李太白年譜》(王注本,卷三十五)中寶應(yīng)元年(762)條中,只記有:
《摭言》曰,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由于只照引未被確認的原典,至少在現(xiàn)行的《唐摭言》諸本中,不見這一記述。〔(2)〕或許,乾隆年間〔(3)〕王琦所用的《唐摭言》原文中可能有這一條,因有這種可能性,所以從王注本再轉(zhuǎn)引此條時也應(yīng)注明?!玻?)〕
接下而來,作為現(xiàn)存的確實的最早資料也是為王琦注所引的北宋梅堯臣(1002-1060)詩。
采石月贈郭功甫
采石月下聞謫仙, 不應(yīng)暴落饑蛟涎,
夜披錦袍坐釣船。 便當騎魚上青天。
醉中愛月江底懸, 青山有冢人謾傳,
以手弄月身翻然。 卻來人間知幾年。
……
?。ㄋ牟繀部尽锻鹆晗壬肪硭氖?p> 此系每句皆韻七言古詩。省略部分六句,系吟詠郭功甫(祥正)現(xiàn)狀。換“王·忌……羊”韻〔*〕
此外,郭功甫自己也有同樣吟詠之作傳世:
騎鯨捉月去不返, 空馀綠草翰林墳。
(《采石渡》〔(6)〕七言古詩二十句中第十一、十二句)
郭功甫(《宋史》卷四四四中本傳中“甫”作“父”),采石磯當涂人,晚年隱居李白墓旁青山,著有《青山集》。〔(7)〕此外,據(jù)梅堯臣這首詩說,郭乃其母夢李白而后生,堪稱李白后身,〔(8)〕僅此,便可看作是捉月傳說早期傳承者。
這兩首詩作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即以采石磯、飲酒、江月、溺死等一連串要素為基礎(chǔ)〔(9)〕,使李白關(guān)于捉月而終傳說故事以完成形態(tài)出現(xiàn)。就是加上屬于空想、奇聞類的“騎鯨”〔(10)〕要素的話,作為這一故事的流傳,可以說也并非是先前所完全沒有的附加要素。
一般的傳說都帶有這樣性格,即由讀者和聽眾的期待和需求而逐漸形成,其期待、需求在大體得以滿足階段以后,傳說的基本方面也大都不再變化。而關(guān)于李白這一傳說故事卻是在一開始就以完成形態(tài)出現(xiàn)。〔(11)〕
在北宋前期梅堯臣之后,是北宋中期趙令(德麟)《侯鯖錄》(卷六稗海本)所記:
世傳,太白過采石,酒狂捉月。竊意,當時殯於此,至范侍郎(傳正)為遷青山焉。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捉月溺死”被當作傳記方面事實、實例而論列。隨后,南宋前期洪邁(1123-1202)的《容齋隨筆》(卷三)作了更詳細論述: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涂采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臺?!?p> 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於當涂,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又李華作太白墓志,亦云‘試臨終歌而卒?!?p> 乃知俗傳良不足信。蓋與謂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洪邁以博學與考證著稱,據(jù)其開頭“世俗多言”一語,可見在這一時期,關(guān)于李白捉月傳說已成世間周知話題。在此應(yīng)注意的是,與梅堯臣、郭功甫的詩和《侯鯖錄》記述相比,雖都具有作為傳說的完整形態(tài),但同時又與杜甫食牛肉白酒而死傳說一樣,被當作應(yīng)予以否定的世俗之說。
王琦按語本身,及其所引《千一錄》——除只在論證重點稍有轉(zhuǎn)移外,已很清楚地表明將“捉月”傳說當作世俗之見的態(tài)度。王琦首先由《舊唐書》、《新唐書》本傳及李陽冰《草堂集序》完全不見有“捉月”傳說這點而作出如下判斷:
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fā)新意耶。
即因古時有溺死者為不吉的習俗〔(12)〕,故可能史家為李白之溺死避諱,或小說一類東西本多虛妄,由于詩人好奇,故假借捉月傳說以抒發(fā)新意。而且更有《千一錄》下面一段記述:
杜子美之沒,旅殯岳陽,四十余年,乃克襄事於首陽。元微之之“志”詳矣,李太白卒於當涂,以集托族叔邑令陽冰。陽冰之“序”明矣。而稗家之說,乃云皆以溺死。二公生同聲,而沒亦同毀。豈相嫉者流言,而志奇者不察耶。
這里就李白與杜甫溺死〔(13)〕之說推測其之所出現(xiàn)這“生同聲、死同毀”現(xiàn)象原因,乃是因嫉妒二人才能者所散布的流言,不被志奇者所明察而致。
不管是善意的(為君諱)也好,惡意的(相嫉者流言)也好,貫穿其中的是明確的“溺死”乃不祥之死意識,從而為大詩人之死打上了負面印記。
由于關(guān)系到中國知識階層某種生死觀,這種負面的印記就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在近年的論著仍時時被論及。〔(14)〕但至少將涉及詩人李白臨終之事的“捉月溺死”傳說當作負面印記來論列并不妥切。下面將以此為中心稍加詳說。
(三)“捉月”傳說的構(gòu)造與功能
從現(xiàn)存確實史料看,正如上述,有關(guān)李白臨終捉月傳說最晚在北宋前期(梅堯臣)時已形成。此外,如果王琦所引“摭言”有某種史料依據(jù)的話,而非誤引,那么其形成期可追溯至五代時。
但,無論哪種情況,從現(xiàn)存唐代有關(guān)史料均無記述這點來看,是在李白沒后,經(jīng)百年以上時間逐漸形成較為妥當。至少可以肯定在李白沒后并沒有立即轟傳。理由是如果正值李白去世之后便已成為人們周知話題的話,那么旨在宣揚李白詩及生涯的李陽冰“序”,范傳正“碑”等,至少也能以“一說”、“或說”、“俗說”而言及。以“捉月”傳說為褒,不用說,自當言及,相反,以為貶,那么為否定這世間周知的俗說也更當有所言及。
上述這一事實意味著,“捉月”傳說實際是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對李白“詩與生平”把握達到一定程度的客觀化、相對化后才形成的。主要是由于文學史、鑒賞史很容易以“最具特色要素的典型概括”這一形式來表述對某位詩人的認識?!白皆隆边@一傳說,如何集中概括了李白這位詩人特色,若從“故事結(jié)構(gòu)”角度來分析其傳承流變,則很容易理解?!玻?5)〕
姑且不論李白自身主觀如何,僅就歷史的客觀的角度來看,李白詩歌主要題材是“羈旅”、“飲酒”、“月光”,如果從李白詩中排除這種題材,毫無疑問,李白詩之所以成為李白詩的特色——感覺、構(gòu)思、意象就要完全徹底改變了?!@足以證明它確是李白詩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guān)于這點,可參看杜甫“飲酒”之作,其雖有二百七十馀首之多〔(16)〕,而質(zhì)的方面,卻并不象李白那樣成為不可或缺部分。其主要代表之作也很少言及酒?!玻?7)〕尤其是,如果從杜甫作品除掉“飲酒”題材,杜詩之所以為杜詩的特色并無決定性變化。若說杜詩不可或缺的主要題材是什么,那么,當以“望鄉(xiāng)”、“貧窮”、“憂國”等為是。
由此來考察“捉月”傳說構(gòu)成要素,那么,其①旅寓之地采石磯,②醉心飲酒之樂,③乘興捉江月,這正是將李白詩主要題材加以有機融合,典型概括。這一傳說之所以在后世詩人和讀者心目中,成為李白詩及其平生的象征,其原因主要在此。
不僅如此,作為李白臨終傳說“旅寓——飲酒——捉月——溺死”的傳承,貫穿李白詩及其人生基本方面,也即,人們對李白超俗性、天才性、客寓性這些抽象的基本看法,借其捉月而死這一人生臨終場面而使其具有具象的可視化。這也是這一傳說的功能所在。
不用說,這與李白實際人生和具體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世俗的、凡人的、非客寓事跡和態(tài)度并不矛盾,即使這些要素成分再多,與其他詩人相比,李白作品及其人生的總體仍給人以明顯的超俗性、天才性、客寓性之感。正是這種感覺或說這種詩的真實,成為詩人作品論、傳說論必定涉及的最重要的要點。
歸納上述所說,即“捉月”傳說之所以成為李白詩及其人生鮮明的象征的直接原因,是將羈旅、飲酒、月光這些主要題材加以集中概括、典型加工所致。進而言之,是由于將構(gòu)成“李白詩人形象”基調(diào)的一系列抽象觀念、形態(tài)上的東西,借人生臨終場面使其可視化、形象化。
?。ㄋ模┱Q生傳說、作風傳說、臨終傳說的系統(tǒng)對應(yīng)
這樣一來,我們不能不覺察到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即:臨終傳說“捉月入水而死”的傳承,與另外兩個也同樣象征李白超俗性、天才性、客寓性——誕生傳說“太白星”的傳承,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傳說“謫仙人”的傳承之間,有一個系統(tǒng)對應(yīng)問題。
李陽冰《草堂集序》(762年)和范傳正《新墓碑》(817年)已有李白之母夢太白星(金星、長庚星)而生李白這一誕生傳說記載:
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草堂集序》)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吉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新墓碑》)
若就這兩則傳說實際而言,決非在懷孕妊娠或誕生其時其地,周圍人們由其胎兒、嬰兒便預(yù)測到他將來能成為中國的代表詩人。因而,這“太白星”傳說與李白誕生“復姓李姓”(指李樹而生伯陽,指天枝以復姓)的傳承同樣,是在李白才能和名聲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作形成的,這樣看還是較為妥當?shù)摹M瑫r,也就意味著它與大體以史實為基礎(chǔ)的“謫仙人”傳承,構(gòu)成傳說來龍去脈并不相同。
但若從現(xiàn)存史料看,至少李白其名,太白其字,是其本來所有。大致情況很可能是這樣:A.其父或雙親很注意少年時期李白非凡資質(zhì)。B.或許在其行*禮階段,在其正式名字“白”時,確定其字為太白,借太白星含意以愿其大有所成。可以說A是基于事實(非凡性)的一種必然認識。B雖是一種推測,從“名白,字太白”相關(guān)這點看,也是很有可能。
不管哪種情況,最重要的一點是,*后的李白,明確地顯示了與“太白星在地上化身的”這一評價相應(yīng)的資質(zhì)和實際成就,而又正是這一點,使象征李白超俗性、天才性、客寓性的誕生傳說,為具有說服力的傳記論所采用?!恫萏眉颉匪f“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表明至少在李白晚年,這一傳說已很普遍化了。
另一方面,與此相對應(yīng)的“謫仙人”傳承,情況則是這樣:正當李白作為國家級詩人出現(xiàn)在長安詩壇之際,詩壇長老賀知章便對其人格、詩風作出“謫仙人”這一評價,因而關(guān)于“謫仙人”傳承,就明顯地具有確切史實依據(jù)。但其評價內(nèi)容謫仙這一人物形象構(gòu)成:①來自上天(超俗性),②暫時流謫人間(客寓性),③仙人(天才性)三種印象無不源自④李白自身言行所具有的自由放縱、恣肆汪洋(放縱性)這一特色。(參照注〔(18)〕所標明論文)
再進而言之,“謫仙人”這一傳說與“太白星”傳說——①天上太白星(超俗性、天才性)在人間化身(客寓性)這一基本構(gòu)造是同質(zhì)、同種的傳承。說二者具有很高同質(zhì)性是指“太白星”傳說產(chǎn)生是以“名白”為契機,“謫仙人”傳說是在他出仕長安以后逐漸醞釀而成?!玻?9)〕若說關(guān)于誕生時的傳說與登上中央詩壇時的傳說二者之間主要差異只是年代先后關(guān)系不同。
若以這誕生傳說與人格、詩風傳說二者為前提來考察其臨終傳說“捉月”的傳承,那么,后者明顯與前二者相對應(yīng),即三者共同將以超俗的、天才的、客寓的為基調(diào)的李白形象推向系統(tǒng)完成階段。
不用說,形成這一系統(tǒng)傳說意圖,就形成者(個人或集體)來說未必有很強自覺性,但,形成者自覺意圖的有無、強弱,屬另外問題;而傳說一旦形成,由于其本身的構(gòu)造便發(fā)揮出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功能。而這種表現(xiàn)功能極弱的傳說縱使形成,最終也難以廣為傳播,為人所接受,其原因主要在于,讀者由具體作品獲得了一個關(guān)于該作品作者的“人物形象”,便產(chǎn)生一種期待感,而這一期待感又與眼下所提供的有關(guān)該作者傳說中所構(gòu)成該作者形象不吻合。如《新唐書》(杜甫傳)中所記有關(guān)杜甫與嚴武不睦的傳說(杜甫傲慢無禮幾為嚴武所殺)即屬此例。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