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斗(dǒu)、牛、女、虛、危、室、壁;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是我國本土天文學創作。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具體如下:
二十八星宿: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應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
不同的領域賦予了二十八星宿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二十八宿的體系目前文獻所知可以追溯到商周初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于戰國初。以文物考查的話,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稱。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