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的歌詞的意思: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別是指立春、春雨、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4節氣歌的歌詞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從每個節氣中各取一個字按次序組成的歌訣,全稱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絢麗瑰寶。
(一)、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
節氣歌是為便于記憶以名稱規律編成,前四句是從每個節氣中各取一個字按次序組成的歌訣,是整個節氣歌的主體,后四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時間規律。即上半年的節氣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獨到之處,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它表示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刻劃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周為360度,分成24等份(最開始的時候是分成12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別指立春、春雨、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指春季
二十四節氣均勻分布在一年四季之中,每個季節剛好有六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每個詞的意思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春季六節氣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于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歌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新華字典第11版附錄: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拓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花開 雨水來淋 驚蟄春雷 蛙分 清明[犁田] 谷雨春茶 立夏耕田 小滿灌水 芒種看果 夏至看禾 小暑谷熟 大暑忙收 立秋之前 種完 處暑 白露 秋分看禾
夏季六節氣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夏天的節氣: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8.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
9.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別指立春、春雨、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指春季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逢年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時也差一兩天。 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滿(小滿)芒(芒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閻學晶的二十四節氣歌詞源自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民謠。 一、春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對應中國傳統節氣的立春和雨水;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春代表陽,所以立春是陽氣轉)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開始,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二十四節氣歌》 詞:秋林(改編) 曲:秋林 唱:秋林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種麥 谷雨種大田 哎唻哎嗨哎嗨喲 春呀嗎春天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哎唻哎嗨哎嗨喲 夏
秋季六節氣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擴展資料:1,二十四節氣介紹: 1.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
14.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二十四節氣歌謠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立春、雨水)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驚蟄、春分) 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翡翠連,(清明、谷雨)(春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立夏、小滿) 芒種玉秧放庭前,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春雨驚春清天谷,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園梅放立春先, 云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 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 谷雨西廂宜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夏滿芒夏暑相連”是二十四節氣歌中的一句,其中第一個“夏”指的是立夏.根據題意.故選:B.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一、立春 《春雪》 【唐】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譯文: 新年都已來到,但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到二月,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冬季六節氣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二十四節氣歌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到了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歸線)。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太陽到了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歸線)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歌的歌詞
《二十四節氣歌》
詞:秋林(改編)
曲:秋林?
唱:秋林
打春陽氣轉? ?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種麥? ? ?谷雨種大田
哎唻哎嗨哎嗨喲? ? 春呀嗎春天
立夏鵝毛住? ? ?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 ?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 ? ? ?大暑三伏天
哎唻哎嗨哎嗨喲? ? ?夏呀嗎夏天
立秋忙打靛? ? ?處暑動刀鐮?
白露割蜜薯? ?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 ? 霜降變了天
哎唻哎嗨哎嗨喲? ? ?秋呀嗎秋天
立冬交十月? ?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汊牢? ? ? 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冰如鐵? ? ? 迎來又一年
盼望冰消雪化艷陽天? ? ?哎唻哎嗨嗯哎哎嗨喲
擴展資料:由音樂人:秋林(李秋林)改編歌詞(薛琴訪發表于1950年1月的《人民日報》上。)作曲演唱的。本版本歌曲用客家語言來演唱的民謠歌曲,很有客家山歌味道。
獲獎記錄
2018 ???第29屆臺灣金曲獎 ???最佳客語歌手獎? ? ?大嶺腳下2? ? ?(獲獎)? ??
2018 ???第29屆臺灣金曲獎 ???最佳客語專輯獎? ? 大嶺腳下2? ? (提名)? ??
2018 ???第29屆臺灣金曲獎 ???年度專輯? ? 大嶺腳下2? ? (提名)? ??
2016 ???第27屆臺灣金曲獎 ???最佳客語歌手獎? ? ?大嶺腳下? ? ?(提名)? ??
2016 ???第27屆臺灣金曲獎 ???最佳客語專輯獎? ? ?大嶺腳下? ? ?(提名)
二十四節氣歌什么意思?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于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歌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6]??。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到了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歸線)。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太陽到了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歸線)。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歌歌詞解釋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氣節氣歌》歌詞
新華字典第11版附錄: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拓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
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