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三人。 三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 “三蘇”并稱始見于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
蘇洵、蘇軾、蘇轍
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蘇洵27歲才發憤讀書,十年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
三蘇指的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也都是文采出眾的人,兄弟二人同時考中進士,分別在文學和官場上都有出色的作為,唐宋八大家中他們占據了三席。
蘇洵、蘇軾、蘇澈。 拓展資料 一、蘇洵 (1)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蘇洵擅長于
比起兩個兒子來說,蘇洵算是大器晚成的類型。他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沒過多久就考中了進士。就連兒子蘇軾晚年回憶起父親的時候,都表示,如果不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己也不可能不到二十就能夠通曉經史。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
蘇軾大家就比較熟悉了,他又號東坡居士,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其詩詞風格豪放不羈,留下來的傳世名作數不勝數,他的作品至今仍常見于各大語文課本之中。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三人。 三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 “三蘇”并稱始見于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
蘇轍是蘇軾的弟弟,跟哥哥同一年考中進士。大概也是受到父親和兄長的影響,蘇轍也是個很有文學天分的人,不過比起在文學領域的成就,蘇轍在官場上的作為更大一些,他曾官至宰相。
三蘇指蘇軾、蘇洵、蘇轍。 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三蘇”指哪三人?
三蘇
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宋仁宗嘉□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古代詩人三蘇指哪幾個人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請采納
蘇軾是哪個朝代的呀,三蘇是哪三個人呀?是什么關系
蘇軾是宋朝的,三蘇指的是蘇軾、蘇轍、蘇洵;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和蘇轍是兄弟。
1、蘇軾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2、蘇轍
蘇轍生于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時其父蘇洵三十一歲,游學四方。其兄蘇軾四歲。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
3、蘇洵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擴展資料
“三蘇”并稱始見于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蘇洵的文章說古論今,縱橫評說,長于分析,很有氣勢,代表作《六國論》。
蘇軾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又擅長繪畫和書法。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現存2300多首詩,340余首詞和散文。他的詩意境新、筆力壯、變化多。佳作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
他是宋代詞壇豪放派的創始人,詞作視野開闊,想象豐富,筆力奔放,雄健豪邁。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學鼎盛時期的成就。蘇轍是個善于駕馭多種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他的詩又受蘇軾影響,風格也相近,現存詩1189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蘇
三蘇是哪三位?
父親:蘇洵
兩個兒子:蘇軾,蘇轍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北宋中期的文學巨匠,所謂“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藝才華頗高,散文、詩、詞、書、畫等,成就都很高。其詞作多為懷古傷今,詠史詠物,說理談禪,書懷言志,農村風光,抒情敘事等等,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而容納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擴大了詞的領域。形式上力圖不受音律約束,使詞離開音樂而獨立存在。許多詞作豪邁奔放,慷慨激越,南宋辛棄疾繼承并發展了蘇詞風格,形成了“蘇辛”豪放詞派。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多卷,遺留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和許多優美散文。
東坡大家了解的多一些,我還是介紹他的父親和兄弟吧
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出生在一個“三世皆不顯”的地主家庭。蘇洵屬于早年不學,中年發憤,終于成名的作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擅長史論策論一類文章。《權書》中的《六國》(有的選本題為《六國論》),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全文篇幅不長,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洞徹明暢;指事類情,縱橫跌宕;詞約意賅,曲折宛轉,的確是篇好文章。《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是篇文學意味很濃的評論文章,論述了韓愈和歐陽修等人散文風格的不同。《木假山記》是篇絕妙的小品,全文托物寓意,小中見大,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摧殘。《審勢》《審敵》《廣土》《田制》等文,主張抵抗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并、*特權,有所不滿。蘇洵散文縱橫捭闔,老練簡奧,既有《戰國策》的雄放,文兼《韓非子》的峭勁,為宋代文壇開了生面。他寫文章力求“務一出己見,不肯躡故蹤”(曾鞏《蘇明允哀辭》),不抄襲舊說,敢于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蘇洵也有詩歌創作,但寫得較平淡,缺乏特色。世傳其《辨奸論》一文,實是他人出于黨爭的需要而偽造的,非蘇洵手筆。今有詩文集《嘉佑集》十五卷傳世。
蘇轍
(1039~1112)
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
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
因母喪,返里服孝。嘉□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
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
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后任御史中丞。元□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圣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后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筑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后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
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
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說“當今天下之事,治
而不至于安,亂而不至于危,紀綱粗立而不舉,無急變
而有緩病”,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上皇帝
書》說“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
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的現實。《三國論》將劉備與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蘇轍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
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養氣”既在于內心的修養,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贊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于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
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致*真,富于詩意。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
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
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
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民生活了解
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閑澹,情趣悠遠。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蘇轍著有《欒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
84卷,有《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又,《欒城應詔集》
12卷,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蘇軾是哪個朝代的?三蘇是哪三個人?是什么關系?
蘇軾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
三人的關系:蘇洵是蘇軾與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
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