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使種子發芽把種子浸泡在稀釋后的過氧化氫溶液中(可選)。用水稀釋的過氧化氫溶液可減少種子表面苔蘚的生長幾率。在一杯水(240毫升)中加入3茶匙(7毫升)濃度為3%的過氧化氫溶液。 將種子在此溶液中浸泡一小時以上。有些研究表明少量的苔蘚可以幫助種子破殼,但是這一浸泡過程仍有必要,以免苔蘚大量生長?;蛟诜N子表面灑抗菌粉,代替浸泡。
把種子放在潮濕的紙巾上月季種子只有在如冬天般的寒冷潮濕的環境下才會發芽。把種子放在兩層潮濕的紙巾夾層中,或放在一個裝有潮濕的淡水河沙、泥炭蘚或蛭石的容器中。這是種子成層化的第一步。如果你采用商店購買的種子,且說明書上標明種子已經過成層化,則跳過此步驟,直接進入種植步驟。
把種子放在冰箱中數周用塑料袋或育苗盤來裝種子和潮濕物質,放入冰箱中獨立的冷藏區,比如保鮮屜中。禁止將種子和果蔬一起放,果蔬分泌的化學物質會阻礙種子發芽。
保持種子中度潮濕每周檢查一到兩次,看種子是否發芽。當紙巾變干時添加幾滴水。不同品種的月季種子需4至16周不等的時間才會發芽。通常,70%以上的種子根本不會發芽。
在一個容器中盛入發根土采用小型育苗盤方便大量種子的管理。或者,可用底部戳洞的塑料杯來代替,戳洞是為了便于觀察根須。普通土不能代替發根土,因為它的排水性能不好,可能導致幼苗腐爛。
種植種子有些商店購買的種子可以直接種植。如果你按照以上步驟來成層,則要在種子開始發芽時就種植。讓芽朝下,以后會長成幼苗的根。薄薄覆蓋一層土,種子只需埋6毫米深。每兩顆種子間隔至少5厘米,避免爭搶養分。 發芽的種子在一周內會長成幼苗。商店購買的無需再進行成層的種子可能需要幾周才能長成幼苗。未進行成層化和上述發芽步驟的種子則需要兩到三年。
使幼苗處在溫暖潮濕的土壤中保持土壤潮濕,但不過于濕軟。大多數品種的月季幼苗的理想溫度是16至21攝氏度。通常幼苗需要每天6小時以上的光照,你可調查母株的特性來調整到最適宜的光照時間。
掌握安全移植幼苗的時間最初的兩張葉片是子葉。等到幼苗長出幾張具有月季葉片特性的真葉,這時移植幼苗才能存活。冬季和初春時適宜移植,生長旺盛期不宜。 當你發現容器中根須變得茂密,此時應盡快移植幼苗。在霜降前切勿將幼苗移植到室外。
移植到大花盆或室外選擇涼爽的陰天,幼苗不缺水時移植。潤濕幼苗,使四周土壤附著幼苗。在新種植地點挖一個洞,大小要足夠容納幼苗的根須,然后連土壤一起把幼苗移出。 移入新地點,如果該地點的原有土質不佳,則要用盆栽土壤來填充。移植后充分澆灌幼苗四周的土壤。土壤覆蓋的高度要和幼苗移植前一樣。不要把原來露出的莖稈埋到土壤以下。
呵護月季當移植后的幼苗重新煥發活力,開始照常澆灌。按照說明書在溫暖的植物生長季適量施肥,可促進月季生長和開花。要注意的是,有些品種的月季在第一年不會開花。